学术的“自觉”

  记得几年前还是在二厂的时候,系里给当时三年级在读的王钟同学做了一个展览,隋主任为展览写了序,题为“自觉”,影响不小。其实,王钟当时在年级里算不上突出,只不过业余时间里做了上十件的小作品,因此系里给予了很大认同。这个展览与其说给了王钟很大鼓励,不如说带给全系同学一个不小的震动。

   雕塑系办学宗旨一直重视并强调“学术”二字,这是传统。二厂时期得益于便利的“通道画廊”,展览和各项学术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搬入新校后,办学条件改善了,但“通道画廊”没被规划在内,展览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去年底系里下决心恢复“画廊”机制,改造了这个展室和小营的一个画廊,相信它们今后对系的学术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今天我们为孟福伟、谢长敏二位同学做这个展览,应该说是搬入新校后,为同学做的第一个个展性质的展览。我想目的与以往相同,鼓励同学的创作热情,倡导学术研究和学习的自觉意识。

   上学期放寒假之前,福伟因在学习材料课上创作了一组“吃酒席”的作品而倍受好评。学术上的自信以及强烈的兴趣所致,终于使他在留京挣钱(带考前学生)和下乡做艺术实践的矛盾选择中做出了抉择。这样福伟和长敏二个四川同学相约下到了川北广元。

   整个寒假甚至是春节他们是在远离城市的乡间度过的。从他们带回的丰盛的作品、资料照片和情节描述中,我们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劳作过程。乡间破烂的砖瓦窑场、四面透风、蛛网纵横、低矮的茅屋的工房、阴雨、霜雪的气候。而砍柴、运木、揉泥、上釉、进窑、烧火、出窑、打箱、托运等,样样自己动手。

   当春节来临,同学都回到了温暖的家与亲人团聚,享受着“火锅”美食、电视大餐的时候,我们的小伙子在寒风中捏塑着冰冷的“泥人”,在寂静的窑门前厮守着最后的黎明,他们期待着……
好在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有若神助。二个倔强的小伙子硬是拿出了这些鲜活的东西。他们记录下了工作的全过程,完成了很多有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他们说:虽然是苦,但有不少的乐趣。

   其实假期中在做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创作的同学不在少数。福伟和长敏可能是我们了解的其中之一吧。我觉得这个展览和他们的作品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主要是他们是自发的主动的去做,是源自内心的需要的创作,是自觉努力的结果。

   人的成长过程总是这样,年轻时懵懵懂懂,成熟的晚,以后才觉得浪费不少时间。其实“醒悟”的早一点日后步步占进先机。这道理谁都懂,当然要做到并不容易。其实“醒悟”就是勤奋和自觉。我们不少同学上创作课或临到展览要作品时特想拿出“绝活”,可又力不从心、束手无策,他们总是上创作课时或到毕业创作时才去思考创作问题,平时没有训练和思考的积累。关键是要去做。
学术是个人的事,勤奋和自觉地取决于每个人的对待,所以如果有同学说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读书思考上,不轻易出手做东西,可以理解。甚至,有同学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学习条件,把业余精力用去捞外块,因此拿不出时间做自己作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娱乐和沉迷于网吧,那就得不偿失了。

   中央美院的传统是“学术”的传统,而学术的建立是要靠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持续不断的工作积累形成的,是在自觉的研究和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自觉的主体意识、有目的的勤奋、主动学习是我们要提倡的学习方式。事实上,一个明确方向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加上身处一所整体学习环境、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应该比规定的课堂教学更重要,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都体现于学生有能力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我鼓励孟福伟、谢长敏继续做下去,尽可能去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进一步纯化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最终切中“要害”。

   在此也希望同学们共同为营造雕塑系的“自觉”的学术氛围而努力。

吕品昌
2004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