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自主与自由
——亚洲当代陶艺发展策略分析
吕品昌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趋势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地每一个人的生活,还影响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综合化,可出现的结果却往往与之相反,譬如两极分化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所加剧。在经济全球化中,穷人越来赿穷而富人则越来赿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更加地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经济势力的影响。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艺术领域存在着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态势强悍而迅猛,来自西方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和整个亚洲的艺术发展格局构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带有一定的“侵略性”和“颠覆性”。
就当代陶艺而言,中国和整个亚洲陶艺应该说一直处在边缘和被动的状态,处在一种被“俯视”的境地。在这种“俯视”的视野中,我们的今天和我们所生活的这块土地所承载的辉煌文明历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们在陶艺领域似乎无法与西方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更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和评估远胜于对我们自己的了解。我们是否能清醒地意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吗?
今天,一种关于“发展”问题的迷茫感,不时地困扰着我们。在全球化格局中,亚洲当代陶艺究竟应该处在怎样一个位置?亚洲艺术家在其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究竟如何把握东方精神、把握好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何保持区域文化特点地促进国际间的多元文化艺术发展和亚洲当代陶艺的发展?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大家知道,亚洲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品格。大家也会认为,作为自身文化历史积累的这一切,应该成为当代亚洲陶艺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在构建当代文化的创造中,应该强调东方精神和文化意识。然而,现实中,当代亚洲陶艺深受西方艺术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对东方陶瓷文化传统的继承,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方现代陶艺成为一种普遍的作风,这使得我们的当代陶艺明显地烙上了西方现代陶艺的印迹,以至于从我们的陶艺作品上很难看到东方的面貌或特色,更缺少东方陶艺应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从陶艺发展的世界格局来看,趋同于西方陶艺不应该是亚洲陶艺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亚洲陶艺应该以深厚的文化历史积累为依托,努力维护和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充分突显和强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使当代亚洲陶艺重新成为世界陶艺的典范。为此,亚洲艺术家首先要对自身的陶瓷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和再认识,回到自己的传统文脉和价值取向上,并由此出发,进行当代形态的创造。这种开新的创造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精神的、品格的和意蕴的。亚洲当代陶艺应该发展成为独具东方文化品格和地域风貌的当代艺术,只有这种意义上的创造才能赋予亚洲当代陶艺以真正的世界性和世界意义。

1、亚洲当代陶艺与多元化趋势

我们已处于世界性交流的时代,必须正视全球化造成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趋势。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种趋势之下,文化的发展又必须强调和保持多元化,因为只有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这种文化方面的丰富性,不仅会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提高,也会促进各个民族在文化交流的多元互动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日本、韩国的当代陶瓷有自己的特色,是能对世界陶艺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
当代中国(包括台湾)的陶艺创作,一直随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观念也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使陶艺创作以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现代形态的建设,在更大程度地利用和把握陶瓷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比古典陶艺更具审美表现力和激发力的丰富而颖异的形象。它自身的多元格局的形成,已经成为活跃和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20世纪90年,中国当代陶艺出现了新的气象,形成了多元的发展格局。这个时期的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实用品格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种创作趋向虽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形式上的强烈起伏变化,但艺术家在讲究精良制作技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表达艺术个性和审美情感。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做文章。在陶艺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已被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相应的造型以不失原先“形式逻辑”的变化,适应一种属于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追求。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实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第三种趋向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更强调艺术的表现性。这种趋向的陶艺创作,其艺术动力来源广泛、风格面貌了无一定,因此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挑战性和实验性。从总体上看,这一路的陶艺家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与画家追求纯粹的视觉效果和雕塑家对多种媒材的综合实验一样,一批陶艺家满怀热情地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神奇结构和颖异空间的建构,寻求物化审美主体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他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唯希望在泥土的随意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关怀价值。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陶艺更加呈现出活跃和精进的态势。艺术家在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中,得到启益和促进,并在交流中获得提高。许多艺术家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形式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荣誉。他们借鉴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段,突破已有的状态,寻求艺术与现实的相适应的关系,强调思想性、批判性和当下性。尽管这其中有一些作品显得并不十分成熟,却也展现了当代陶艺活跃和多元的一面。
比较起来,日本、韩国的陶艺创作,以及中国台湾的陶艺创作,在介入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步伐要快得多。在半个多世纪的现代陶艺发展中,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的陶艺事业蓬勃发展,持续推进和攀升。日本作为有代表性的东亚陶艺创作,对世界陶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以八木一夫为首的日本现代陶艺家们几乎与西方现代陶艺家同时在陶艺领域里开展革命性的实践。以后以铃木治、山田光等人成立的走泥社也纷纷加入到变革的行列,开始创作强调纯粹造型的前卫风格作品,从而带动了整个日本现代陶艺的发展和繁荣,也奠定了日本在国际陶艺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今天的日本,无论传统风格的陶艺创作还是现代形态的陶艺创作,都拥了一批颇具实力、影响达于国际的陶艺家。一些海外的日裔陶艺家也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在一定层面上,像宾田庄司、高江洲子、金子润等的成就已成为亚洲艺术中不可忽略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陶艺家对亚洲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贡献在于他们特别注意兼容并蓄的发展,能在传统和创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亚洲,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当代陶艺的发展同样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在陶艺方面,其创作和批评队伍的规模、教育普及的程度、展览活动的数量以及市场和收藏机制的活跃,比起其它艺术门类来可谓毫不逊色。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现代陶艺已经走向国际,出现了不少活跃于当下国际舞台的艺术家。他们屡获国际陶艺大展的奖项,作品的质量已提升到相当的国际水准,成绩斐然。韩国和中国台湾陶艺创作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一则得益于与世界文化的自由交流,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艺术家较早、较快地吸收了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一则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在韩国和中国台湾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注意到发展现代陶艺的重要性,以至政府有计划地支持和发展陶瓷文化事业。在台湾延续多届的“台湾金陶奖”大展,有力地促进了台湾陶艺文化品质的提升,培养了陶艺队伍,向世界展示了本土陶艺的发展潜质,同时也为陶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在韩国,情况也同样,已由政府连续主办三届的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吸引了世界陶艺家的目光,它已和日本“美浓”国际陶艺三年展一道成为当今国际陶艺界的重要大展。所有这些,对亚洲陶艺地位的提升以及东方陶艺形象的宣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东亚的现代陶艺创作已基本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其涵盖面广,包容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主张和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艺术家多有良好的自觉意识,潜心创作,敬业图强。他们的努力和成功经验对整个亚洲当代陶艺国际声誉的攀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就亚洲现代陶艺创作的状况而言,我们也能透过成就看到多元发展背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吸收西方文化艺术观念较早、较快,东亚陶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创作和教育方面形成一定的依赖性和定势,这种依赖性和定势可能大于对自身的东方艺术文化的依托和研究。表现在陶艺创作中,区域的、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特色似乎不够明显,更多的情况是,东方的“本土传统”和西方的“现代观念”彼此间呈现着一种对立,缺少兼容并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东亚的艺术家们也已更多地习惯西方现代艺术那种强调个性和自我价值以致一味求新求变的表现方式,而缺少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和立场上,特别是从自身文化建设需要出发,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开辟的创作意识,以致面貌上趋同于西方陶艺创作。

2、强化本土意识,体现东方精神和文化品格

当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全球化”中也包涵着的“区域化”的意义。“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放弃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文化价值,以致将自己的一切都变得和他人一样。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区域化”的意义,这种情形在东亚以至整个亚洲国家都存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区域化是同时在进行的,没有个性的文化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全球性的文化影响。亚洲文化和艺术应强化本土意识,应充分体现东方精神和文化品格,从而把自己的独特价值传播、贡献给世界,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和作用。我以为,只有首先强调这种“区域化”的意义,才有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亚洲的陶瓷文化(中、日、韩)一直被视为体现着东方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就传统陶瓷而言,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亚洲这样具有丰厚而优秀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然而,在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中,亚洲的陶艺创作受到了来自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陶艺的现代精神与原创品格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在中国,当代艺术包括当代陶艺,有畸形发展的现象和趋势。 对于“现代感”“现代性”或“西方眼光里的中国符号”的一味追求,使得体现东方精神和文化品格的高水平、高品味的陶艺创作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则是一些体现所谓“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东西,迎合低俗趣味的噱头、赤裸裸的性表现和暴力张扬每每堂而皇之地成了所谓的艺术创新。这种现象在其它亚洲国家也许也是存在的。借鉴和效仿本无可厚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无可厚非,但这一切应该保持在正常的状态,应该有助于各自文化的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对其构成破坏和遏制。就单方面的情况而言,这一切会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旦偏废或偏执,就有可能丧失自身的文化品格和竞争优势,进而造成心理变态和文化自卑。尽管亚洲当代陶艺在西方时有亮相,但由于主办者往往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以致很难在正常状态的文化差异中真正建立起沟通和对话的平等关系。更为可悲的是,就是我们自己主办的展览也往往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主判断力,也缺乏可以实际操作的相应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这不能不使一些陶艺家会竭力地去揣摸西方人的心理和态度。
中、日、韩三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交往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韩国、日本和中国一样同属陶瓷业发达的国家。从史前时代到近代,中日韩三国曾经通过陶瓷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彼此在陶瓷上的创造承载着东方人的智慧、经验和文化精神。通过历史上长期的文化交流,中日韩共同受到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上有着明显的趋同性。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学说将追求自然与朴素看作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中国宋代的陶瓷将道家的这种审美学说表现和阐释得淋漓尽致。同样道家的审美理念在很长的时期以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日本和韩国的陶艺创作,并在各自的本土文化环境中得到发扬光大。韩国的青瓷、粉青砂器,其质朴纯粹的审美形态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赞誉;日本的陶瓷因茶道的兴盛,秉承了东方人对崇拜自然、追求内在精神的传统,使其陶瓷艺术达到了“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无若、宁僻勿俗…”的审美境界。正是因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其陶艺在现代艺术领域受到广泛的认同。
在亚洲,当代陶艺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和加强:一是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的研究,在保持文化精神和审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是对西方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研究,努力做到知已知彼;还有就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入研究,努力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我认为,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一个当代陶艺家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真正具备独立思考的基础。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西方文化的影子,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东方文化及其精神品格作为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加强对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本土风格的追求,建构和完善自己的陶艺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积极关注世界性问题的思考并参与其实践,将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当代亚洲陶艺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艺术家们能不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立场。不能自守,就谈不上自主,而只有自主了才有可能带来真正的审美自由。倘若连我们立足的根基在哪里都不清楚,我们要坚持和维护东西是什么都不清楚,怎么能奢谈发展呢?我非常赞同前些年有人想出的“寻根”的做法,不仅要寻“东方文化的根”,也要寻“西方文化的根”。要知己知彼,相互比较,从思想观念到表现形式,从社会历史到人的生活方式等,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这样就不会盲目地跟着走,进而也就能够融会贯通了。可以估计到的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或者“融合”中,若是我们自己的基因少了,就有可能会被人家“融”了,而你却“融”不了人家。所以,我们首先要自守,自主是建立在自守的基础上的,最后才能达到自由的艺术创造境界。
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并存”。世界未来的文化发展格局必然是多元并存,事实恐怕也只能是如此。其实,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艺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艺术,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艺术,每种艺术都应该有它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和独特审美,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这些各异的艺术去观照五彩斑斓的世界人生,领受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丰富的人文价值。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陶艺创作必须坚持文化自主性,发挥民族个性,而不能一味附和他人、消泯自我。
今天,人们越来越感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也越来越认识到东方的智慧、东方经验的独特价值。东方文明和亚洲艺术家理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促进世界文化朝着更加完善的目标发展。今天,亚洲陶艺融入国际性的现代艺术发展轨道是必然的,但应该保有东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民族性和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世界的文化和艺术只有尽可能的展示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不断地发展和繁荣。让人类在创建自己未来文化的过程中,能拥有更多的智慧源泉和更多的经验体会,也让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成为一种互补的力量,使世界文化得到更加平衡谐调的发展。

3、倡导以器皿为主导的当代先进的器皿文化形式

        当今西方陶艺的价值观念影响日深,在继承现代艺术的基础上,泥土未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器皿被蔑视而雕望、装置则被视为上宾。对这种价值观念而言,器皿只不过是实用的生活用品。这显然是一种谬误。其实器皿特别能体现东方文化的精神,其中包含着创作者和使用者的思想灵魂与生活情感,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并不意识到这一点。曾在日本积极推动陶艺发展的走泥社,在走过其50年的光辉历程之后解散了,这是现代陶艺走向衰退的一个象征。经过日本几代现代陶艺家苦心经营和培养的现代陶艺收藏机构和设施,仿佛在一夜之间就结束了它的使命,放弃了对现代陶艺的收藏支持。日本陶艺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警觉到多关注造型而忽略器皿的问题,意识这会对日本陶艺发展带来限制和危害。现代陶艺发展的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日本,韩国、中国(包括台湾)也出现了类似情形。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常常在创作中强调雕塑造型而忽视器皿,往往过多地强调观念表现而忽略陶土的材料特质,每每过多地追求尺度规模而忽略泥土内在品质或精神的揭示。我想,对亚洲陶艺构成危机的真正根源,恐怕很大程度地来自于其陶艺创作偏离亚洲人自己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文化的倾向。
器皿蕴含着人类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文明创造,尤其是用泥土烧造的器皿。用泥土烧造的器皿,我们称之为“陶瓷器”,制造这种器皿的过程就是文明推进、文化创造的过程。东亚的陶瓷艺术,蕴涵着独特的审美经验和技艺传统,有着不同于别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面貌。以陶瓷为媒介,中日韩三国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器皿文化,并形成了文化上的许多共同点或相似性,其中包括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世界文化之林,东亚陶瓷文化被誉为最独特的高水平的文化之一。其实,基于对器皿的认知和理解。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在西方人眼里,器物就是生活用的工具,而在东方人心目中,器物则有其神圣性。孔子说“美食不如美器”,‘饮食’所关联的不仅仅是进食,还包涵着有关进食的生活文化和礼仪文化。在器物创造上,中国传统陶艺强调“道器並重”,把器看作是一种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是一种可以促进审美人格完成的人文之用。陶瓷器物虽是静态的容器,但从精神上去认知,其有限的空间中却有着无限的容纳,表现着人格和思想。这种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意识,在韩国、日本也是一致的。
因此,我认为,在亚洲有意识地强调以器皿为主的创作,是发展亚洲陶艺的一个十分必要而又十分重要的方向,也是可以切实把握的一个具体实践领域。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以器皿为主的陶艺展览和交流,应该有意识地将几个类别的创作加以区分展示;应该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创造独特的兼具实用价值的器皿性陶艺,建立亚洲人能够充分交流并共享的文化空间,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再次创造出无愧于当代、无愧于东方文化的器皿形态。

4、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

亚洲陶瓷艺术传统在精神和审美上有共同的理想,当代陶艺的丰富表现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为国家和民族之间接近、了解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2005年,中国文化部在国家美术馆举办了“东亚现代陶艺邀请展及理论研讨会”,该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共32位艺术家参加,他们大都是本国家(地区)从事当代陶艺教育和研究机构的重要或知名的学者、艺术家。展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东亚陶艺家们运用东方人独特的智慧表达对世界独特的认知和感受。同时艺术家们共聚一堂、交流切磋,就东方智慧、东方经验、亚洲现代精神与原创性等对亚洲当代陶艺的发展重要意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同一年,在韩国由麦粒(milal)美术馆和弘益大学共同举办的《沟通与扩散——韩、中、日国际陶艺展》也拉开了东亚陶艺交流的序幕。在此次交流这,三国艺术家们深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同时就建立‘以陶艺为中心建立韩中日文化网络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深化和扩大东亚陶瓷文化沟通与交流等议题形成了共识。
在广泛的发展共识上,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应该首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文化交流同样是需要目标和方向的,因为错误和不切实际的方向和目标只能引起不和谐的因素。我们的目标就是振兴东亚陶艺,使具有亚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当代陶艺真正成为世界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而自豪地站立于国际舞台,真正焕发东方陶艺的光彩。
就亚洲陶艺的整体而言,要打造亚洲当代陶艺在世界陶艺界的整体影响和声誉,首先要在东亚地区范围内加强区域性陶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基础教育、信息资讯、学术展览等一系列的旨在扩大陶瓷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及有效机制。
1.首先在陶艺教育领域进行变革。当代亚洲陶艺之所以形成效仿西方样式的风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陶艺教育模式和体系。早期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最早留洋接受美国的现代陶艺教育(欧洲极少)的青年学者,所带来的是全盘美式的教育模式和创作教学理念,以至于长期以来贯彻在东亚陶艺教育领域的是西方理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中国也竭力效仿西方教育摸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由于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的偏向,形成极端追求个人表现、追求怪异为尚的主流思路,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被忽略,以致陶艺教育发展的路越走越窄。如今,实在有必要加强东亚各国的交流和研讨,建立起基于各自文化背景的陶艺教育体系。
进一步开展陶艺教育的交流学习。加大青年学生在东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互换、访问学习的力度,组织学生跨国对有陶瓷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访问、研习,提高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自信心。同时也鼓励青年学生、艺术家拿出真正有代表性的作品参与欧美的交流,以实现从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
2.倡导并建立基于东方审美观的新的陶艺价值体系。基于欧美价值观对亚洲陶艺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需要谋求新发展方向的道路摆在面前。亚洲国家有必要重新回顾我们所拥有的陶瓷遗产,携手合作,更加广泛地、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从中找到我们共同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有计划地推出、策划大型国际化运作的展览,从而倡导自己的学术方向、架构起新的东方陶艺价值体系,建立起自己的评判标准。
3.构建跨国界的陶艺文化网络、杂志。交流各国陶艺相关信息,并就陶艺的创作和发展开展理论研究,以促进创作实践和理论、教育等方面的进步。去年,在韩国的东亚陶艺交流研讨中,欣闻韩国弘益大学己经提出计划议案,日本金泽美术大学与韩国弘益大学陶艺研究所二家机构已经作为各国陶艺网络的轴心架起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桥梁。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东亚活跃的陶艺文化交流和切实可行的沟通机制,也许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努力,这肯定是漫长而艰巨的一项工作。假如因为困难而不去付出应有的努力,那么什么结果都不会出现。有作为的努力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有了广泛的关注我们的陶艺也才会走向健康、正确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思想常常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极端中互动前行。矛盾、碰撞所带来的恍惚和困惑是一种现实,但面对几千年以来的东方陶瓷文明成果,我们今天并非无所作为。任何民族的传统艺术能从古至今地流传,充分证明这种传统艺术的的无限生命力。陶艺作为人类艺术实践的物质呈现,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也促使我们去研究当代陶艺真正的本质的意义!
2006年9月15日於北京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