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黄河岸边的记忆

  2007年6月的一天,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一群年轻学子在青年教师孙璐博士的带领下走进了内蒙古巴彦高勒。此行的使命,是启动学院设在蒙西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公园的雕塑实习基地,并进行实地创作。从50年代开始,这里的水利枢纽工程不断进行设备更新或除险加固,以至有许多拆卸下来的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同学们将利用这些废弃的钢铁器材,进行雕塑艺术的创作。
六月末的巴彦高勒,本应艳阳高照、干爽燥热,可这回赶上的天气却是雨水连绵、阴冷潮湿。这番情景让大家实在无法与想象中的内蒙古草原联系起来。也许,这也是大家之所以难忘这些日子的一个原因。
  刚来的那些日子里,大家备感新鲜、无比兴奋。雄浑的黄河水道、壮丽的河岸风光、奇特的沙漠景观、淳厚的河套风土人情,以及那堆积如山、令人震撼的“金属巨门”……让同学们激情满怀、思如泉涌。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却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难耐的酷暑、肆虐的蚊虫。然而,大家经受住了考验,焊枪飞溅的钢花、马达飞转的轰鸣和夜以继日的热情,湮没了创作之外的一切。
渐渐地,在与那些沉寂多年、锈迹斑斑的硕大工业物件的碰撞和对话中,大家获得了创造的幸福感和会心的快乐体验。基于真切感受的创造意向,淋漓尽致地表现于活泼自由的形式,而所表现的一切又是如此的明快和自信。随着作品一件件地诞生,同学们的肤色也渐渐地变得古铜一般,娇嫩的城市气质被火热的创作劳动锻造得浑朴而坚韧。肤色与锈色、意志与钢质,如此地和谐交融于实习基地,汇成一道壮美的人格雕塑景观。
     人生过程中,青春是最灵动、最鲜活的经历。生命力的蓬勃带出无限的创造潜力,而创造性的呈现则让生命个体在不断的自觉中走向成熟。展现在这里的作品,都是洋溢青春活力的艺术创造,它们带着年轻生命的特征,更折射出蓬勃的发展潜力。创造清新艺术,也创造清新的自我——三盛公金属雕塑园堪称年轻雕塑家的乐土,在这里,他们插上翅膀,翱翔于艺术的天空。同学们的青春创造,也让三盛公金属雕塑园充满青春的朝气。
   收获之际,我们要感谢辛劳的组织者和指导教师,感谢无私协助和支持雕塑创作的技术工人和后勤人员。应该说,这个美丽的园区是所有人的共同创造。
  这本画册记录了大家留在“金属雕塑园”的青春创造,更铭刻了大家对黄河、沙漠、草原以及美丽园区的眷恋与记忆。
  序之意,启也。三盛公的故事还将延续……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糸主任
吕品昌

 2009年6月5日于北京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