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创作评述

  一年一度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创作展”又在这里展示。作者是中央美院扩招以来的第四届学生,也是雕塑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和学科调整后的又一届毕业生。其中的39名本科毕业学生来自“写实”、“材料与观念”、“公共艺术”3个教学方向的五个导师工作室,27名硕士生则随导师作了不同研究方向的深入探索。
  在一件件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导师们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和对学生艺术理念的培养,看到了同学们严谨认真的态度、辛勤努力的汗水,更看到了师生的执著追求和不断探索。他们在创作上展现的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巧、鲜明的风格,充分地体现了雕塑系教学实践和艺术探索的活跃性。今年的毕业创作整体水平高于往年,作品上少了许多浮躁之气而多了些深究的沉稳。
  相对而言,“材料和观念”教学方向的学生作品在这届本科毕业生创作中显得较为成熟和突出。他们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技术的挖掘和把握以及观念表现上展现出了相当的能力,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坚持,也有面向当代的思考。
  高蓉的《花家地北里5号楼8单元101室》是一件颇具震撼力的写实作品。作者所用的材料是不同质地的织物而不是雕塑泥,采用的是传统刺绣技法而非泥塑技巧。作者一针一线地认真复制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居民楼楼道的一角,细节的丰富和有效发挥的材料特质和技艺魅力,造成一种视觉惊奇,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经验。
  黄镇的《山水》以简单、易得的现代工业材料来表现传统主题,拓展了金属雕塑的表现领域,其间密集的劳动统一于随机的形式,材料与主题表现完美融合,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苏驰的《安定》显示了良好的造型修养、写实能力以及形体处理的个性,材料的运用和把握十分贴切且有新意,带给观众以超常的视觉、触觉体验。
  王旭的装置作品《旭》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独特的思考,起在特定的空间中,运用制冷装置形成冰霜的效果,形成一个独特的“气场”,令观者在寂然中领略到了一种“禅”的精神。
  陈涛的《复印》和王艳君的《食色性也》是两件观念表现较为到位的作品。前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元素,以复印的5千页长城图像的纸片,讲述着中华5000年文明的故事。《食色性也》是一组带有明显女权主义色彩的作品。以面包和奶油制作成的“性感”的“美人榻”,和以五谷杂粮、饼干等现成食品构成的象征皇权的“龙椅”,提出对人类欲望和生存本质问题的思考。作者大胆地运用现成品,提高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观念说服力,恰到好处地延伸了对热点话题的表述。
  赵凯的《抑》是一组具象技法和材料都运用得颇为精彩且恰到好处的作品。作者在形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将拴马桩进行了置换并赋予个人的表现力,外表面的锡箔处理使整个作品显得沉重而压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CBD》,是周洁耗费了半年多时间的“浩大工程”,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灾难性的幻像,其观念直指人类过度扩张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然而真正具有价值的是作品细节的极致表现,其丰富的手感肌理和变幻的气氛营造,显示了制作技术上的难度。
  具像写实的创作同样有非常出色的表现。除前面提到的《花家地北里5号楼8单元101室》外,杨铭的《角落》也完成得非常不错,塑造技法十分熟练,特别是以混凝土材料代替粘土的使用和舒展流畅、一气呵成的手法,为主题表现添色不少。作者对老人形态的刻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形象描述上,而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叹。孙成文的《我的爷爷奶奶》和杨蒙的《弘一法师》,都在朴实无华、生动自然的塑造中倾注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而其细致严谨的创作态度、完整的构图和到位的人物刻画,则充分地体现了工作室的教学思想和导向。
  在今年的本科毕业生作品中,毕横的《解放》是特别引起社会关注或者说网络“爆红”的一件作品。该作品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可以解,精神不能放”的口号,其理念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展现于作品的还有其现实批判性,即用西方的办法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毕横作品引起的关注和争议是巨资投入和团队介入,然而,这是否应该是一位本科生所应承受的压力?在这里,我推介这件作品是为了褒奖作者的真诚和认真,而非个性的夸张表现,艺术创作更多地体现在态度上,并通过细节和结果感动观者。
  今年硕士研究生的创作比往年要显得成熟和自信。袁佳的两件作品,《带着鸭子逃跑的桌子》和《光》,从个人的视角重新演绎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前者用球形关节激活静止的事物,并赋予它以生命体的肢体表情,消解了原先稳定与逻辑的结构,产生了近乎梦境的离奇效果;后者则是以形体与物象的虚实关系为出发点,将虚的光放大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而把实体的汽车顶起。从形态上看,这件作品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出现,并以具体的事物作为终结。
  胡尹萍的《梢》是一组实验性极强的装置、影像作品。“梢”是指神经末梢,作品由《尖儿》《梢》《妆》三个部分组成,体现了体验极端的一种尝试。这种紧张的、超常态的、极度敏感的尝试,表达了作者探索生命和艺术能量的努力,会为许多探索性艺术实践作出一种辅垫。
  刁伟的《草地》表现的是一群裸体的中年男子,他们以不同的动作姿态慵懒、随意地躺在草地上,脸朝向同一个方向。作者所关注的是体力、智慧、生存经验、财富、权力等正处于完美结合状态的中年男人。这是一组运用现实主义雕塑手法完成的作品 ,作者具有很好的造型基本功,然而面对如此众多而大体量的人物塑造,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时间的有限性却制约了作者的技巧发挥和表现到位,其理想程度不免打了折扣。
  宋建树的《宝贝》和《立》是神来之笔。作者将敏感、犀利的目光放在自然材料的发现和领悟上, 他的思想深受“物派”的影响。《宝贝》是木材自然脱落而形成内外的两个方盒子,正好像一个打开的匣子。有意思的是,距离我们年代更为久远的树心部分像胎儿一般光洁,而年份要短的外壳却又老又残破。这种视觉上的强制改变,仿佛逆转了我们普遍认同的时间规律。
  研究生的作品还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如周长勇的《四十万公里》、胡庆雁的《模仿的故事》、刘洋的《宋氏三姐妹》、王爽的《一期一会》徐典的《梅瓶研究》李果《我的先生》应颖的《你》等等,都是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有一定探索意义的作品。
  本届展览展现了雕塑系多年来探索雕塑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当下、面向国际的教学结果。应该说,是雕塑系教学体制的调整和市场影响的双重因素,造成了近几年毕业生创作的繁荣。对一些人来说,寂寞的艺术追求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我认为,沉静、认真和执着,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态度和品质。要甘于寂寞、甘于承受,多少青年艺术家都是在并不平坦的为学为艺的道路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老话说得好,水到渠成!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2010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