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赴厄展综述

   陶瓷是世界文明进程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或许,你我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都曾经亲手制作过陶瓷器物…
倘若我们将陶瓷沿着中华文明史的脚步向前追溯…仰韶文化与马家窑的彩陶、河姆渡的黑陶、秦兵马俑、汉釉陶、唐三彩、宋代“钧汝官哥定”、元青花、明成化、清三代…这些所揭示的不单是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历史与时代变迁的印迹,更加佐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陶瓷文化的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陶瓷艺术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审美需求,陶瓷产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诸如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浙江龙泉、河南禹州、陕西耀州、广东石湾等。它们的工艺技巧各领风骚,艺术面貌和而不同,各自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窑口文化。常见的釉下五彩、青花、粉彩、斗彩或颜色釉;钧瓷、青瓷、紫砂壶、石湾公仔以及各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精美的装饰纹样、与陶瓷相关的故事传说等,这些人文与物质精粹的汇聚共同谱写了我国陶瓷传统工艺美术的华彩篇章。历史上的辉煌带来的是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当下我们一部分优秀的工艺美术家在本质与工艺追求上,与古时瓷匠皆是志同道合者,是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者。瓷上绘画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如今糅合了水墨的逸趣、早期西画的精确、纹样的装饰性,其中宁钢的《夏恋》、吕金泉的《童趣》、罗小聪的《遥》、龚保家的《小栖》、涂志浩的《幽谷清音》、詹伟的《春意》、王琪的《瑞雪》,他们都是传承于珠山八友在瓷上绘画领域的新一代杰出代表。器皿方面,吴鸣的《空?寂寥》、葛军的《洞天》、李正安的《晓竹》、吴光荣的《方壶》、王一中的《莲佛壶》等都是当代紫砂的优秀佳作,他们进而形成了代表性群体;其他精美的各式器物还有孟树峰的《菊花“瓷道合一”盒》、陈列汉的《连年有鱼》、卢伟孙的《云?水?天》、孔相卿的《荷口梅瓶》、董月畅的《黑陶如意》;还有潘柏林的《花样年华》、黄志伟的《超脱》、李明的《达摩》曹春生的《禅化融金》、尹祥明的《跃马》、郑玉奎的《赏春》等极具典型性的陶瓷雕塑作品。这些扎根于各大窑口和瓷区的一批陶艺家,成为了中国陶艺创造的坚实力量,他们在继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创新、精益求精,淬炼出了独特的个人艺术语言。
   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和繁荣时期,它正伴随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展现出了以陶瓷媒介丰富的材料特质,审美表现力。随着陶艺教育、学术研究与展览交流的深度拓展,也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实验热情的陶瓷艺术创作力量。他们借助活跃的社会氛围、人文环境以及宽阔的国际视域展开面向当下的学术思考。随着早些年,陶瓷作为单纯的创作材料,进入到美术高校教学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范畴中时,我们就发现陶瓷材料与我们原本的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而隐现出血脉相承。陶瓷本体语言的承袭与突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课题,在材料的本质上进行探索,既保留陶瓷的泥性又寻求形式语言的突破,以求达到每位艺术家个体在材料上对均衡的理解。这次我们所选取的学院与当代陶艺作品都是在紧随时代精神与坚持学术探索背景下的优秀佳作。其中周国桢的《领头羊》、朱乐耕的《风》、吴永平的《修复》、周武的《湖-山》、沛雪立的《庑-N6》、胡小军的《西子-夜宴》、冯澍的《后昆虫时代》、马军的《新瓷器—车》、刘颖睿的《山水间、》、金贞华的《悄然的变化》、王爽的《痕》、陈卓的《莲漪》、在借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他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唯希望在泥土的随意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个体化经验的叙述,不仅将艺术创作的最终解释权牢固的拽在艺术家手中,同时也让观者触碰到了艺术家生活趣味、个人隐私以及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生活,犹如潜入艺术家的大脑中去窥探他们的秘密,与其深度交流。陈小丹的《盛开》李燕蓉的《蝶》、田野冬雪的《偶遇》、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NO.99》、柳溪的《妈妈》这类作品均偏向于此。孟福伟的《冬去春来》、孙晓晨的《咔嚓系列》、钞氏兄弟的《履程NO1》、刘丹华的《灰》这些作品对材料的理解与其他的艺术家又有些许不同,他们将陶瓷的釉色、形态或是在作品的组合、拼接方式从陶艺范畴抽离为针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式和手段,但又规避了许多当代艺术家仅仅是借助陶瓷进行简单的造型翻制。他们既从材料中出走,然而最后又惊艳的转身至材料本质上。此次偏重于人文思索的作品还有张清渊的《新文人石1》、吕品昌的《阿福》、白明的《大成若缺》、陆斌的《大悲咒》、黄胜的《问道系列》、金文伟的《景德镇》、魏华的《公仔柱》、黄焕义的《土说》、孟庆祝的《壶神》、耿雪的《海公子》、解晓明的《唐人诗意》、黄山的《士》等等,他们站在各自的文化立场,阐释自己对文化以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关怀价值。当然,还有许多优秀作品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难以尽述。艺术家们展现的面貌各异, 其涵盖面广,包容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主张和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所涉对时代精神的传达、材料语言的探索、个体经验的表达、跨媒介实验等。但他们最终都指向了对当下陶瓷艺术与时代精神内核的自觉意识和创造。
   事实上,当前陶艺充满活力的局面都是观念解放和拓展的结果。一个共同的观念即:陶瓷艺术的意义远不止于古代工匠已经开创的实用品质和精神品质,陶艺家应该高扬他们的自由精神去进一步开掘陶艺的品质,建立起附合现代审美要求和趋势的新规范、新形态。这种观念正在指引现代陶艺家去赋予陶艺以一种未曾有过的意义,去重新认识和发现陶瓷的价值。
   陶瓷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有国际性语言的艺术。而中国是陶瓷大国,有"陶瓷母邦"之誉,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足以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的重要方面。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具有丰厚而优秀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今,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陶艺家是如何学习、借鉴,如何摸索着前行的。他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陶艺材质、陶艺技术、陶艺手法、陶艺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不断探索和研究陶瓷与传统、陶艺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的表现性关系,所有这些探索性的实践都反映着中国艺术正在进行着的艺术思考。
   我们始终希望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念:中国当代陶艺会以更加开放性和建设性姿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和艺术当代形态的建设,创造出比古典陶艺更具审美表现力和激发力的当代形象…
   陶瓷的温润朴实也正如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一样,对待朋友温和友好,热爱和平友善。厄瓜多尔虽与中国远隔山海,但陶瓷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使得跨越了地域界限的人类共通的审美经验得以交流与彰显。以期与厄瓜多尔当地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同场亮相,即是切磋交流的机会,更是展现了两国艺术家在共同面对艺术创作时的志同道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合国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
2016.10.8于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