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峥嵘岁月 艺术生命传薪
——著名教育家宁璘先生的艺术人生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10月26日宁璘教授收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最诚挚的问候!正值宁璘先生百岁华诞艺术盛展,他的革命艺术道路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汇聚实现,对于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璘先生是中国著名水粉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曾任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油画创作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政治部美术组组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美术组组员,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政治部美术组组长。宁璘先生为中国陶瓷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陶瓷界培养了大批艺术教育人才和艺术创作人才,同时他从艺70多年,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油画及水粉画作品,为中国的水粉画艺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革命进步思潮的道路

   抗美援朝纪念奖章获得者宁璘先生1920年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现为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锦江镇地处信江河中游,曾经是江东地区最重要的商埠之一,南来北往的商船及货物在这里或汇集或分流。这座千年古镇文风久著,人杰地灵。宁璘自幼受到龙溪书院儒学熏陶,尤其是同乡邹韬奋先生1926年担纲《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投身于革命的爱国逸事给予宁璘少年时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战斗的木刻家和漫画家的创作给予宁璘以艺术道路的启发。抗战爆发后,宁璘于1943年夏在重庆考取了武昌艺专绘画科西画组。抗战之际的武昌艺专原校址毁于日军轰炸下,学校被迫西迁,辗转湖北宜昌、四川江津办学。武昌艺专在学术上倡导中西融合,尤其西画教员师资力量充沛,有留法艺术家唐一禾,留日艺术家许敦谷、倪贻德,留英艺术家彭沛民等,在抗日热潮中,武昌艺专组织了师生在武汉三镇举办各种抗日宣传展览,著名油画家唐一禾先生创作油画作品《七七号角》,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武昌艺专成为西南战区诸多艺术学子求学的首选。
   四川江津五十三梯李家祠堂武昌艺专校舍成为宁璘求学期间最美好的记忆。由于教育部取消了当年考入文科战区学生的贷学金,使得宁璘缺乏生活费的来源,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听说后,为了使战区的学生不失学,不挨饿,不流离失所,唐义精校长决定宁璘与金维诺等贫困生到图书馆勤工俭学,尽管战时学校物资资金奇缺,他们的学费、生活费由学校负担,直至1946年毕业。武昌艺专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学校有两个西画室、一个理论教室,还有男、女生宿舍。画室虽是茅屋土墙,但里面开了天窗,在那个情况之下条件算是很好的,光线很好。学校还有球场、琴房。乡村环境清幽宁静,当同学们弹琴的时候,老乡赶场经过学校下面,都要坐在五十三梯上听一听,休息一下,享受悠扬乐曲带来的片刻时光。宁璘在武昌艺专五十三梯学习期间,深受校长唐义精与教授唐一禾的关怀和教诲,唐一禾教授对于经常来求教的宁璘也是格外关心,对其水彩写生作品耐心讲解,从取景、构图、到用色、用笔、掌握水分,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对象等都不厌其烦地做出很具体详尽的指导。那时资源匮乏,素描只能用木炭画,油画用矿物石红粉还有腻子粉来调,加桐油或者亚麻油来练习笔触,但是由此打下了深厚写实基础,掌握了写生训练的方法及艺术表现力。
   1944年3月24日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与教授唐一禾乘“民惠轮”去“陪都”重庆参加全国美术会议途中发生沉船事故,两人不幸沉船罹难。宁老忆起二位恩师不慎沉船之事,他和刘国枢、刁焕文、邓云烟等同学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便开始不分日夜地去寻找老师踪迹,一边找一边失声痛哭,十分痛心。至今谈到于此,宁老几度落泪,他感慨到:“一晃七八十年过去了,他们两兄弟当时对我们真的很好啊,唐一禾先生是当时国内留法的画家,技巧高超深得学生爱戴。出事时唐义精先生50多岁,唐一禾先生才40多岁,我们作为学生都感到心疼和可惜。”
   武昌艺专为西南地区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武昌艺专本就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保护进步人士,当年在武昌艺专西画部任教的还有著名油画家杨立光、冯法祀等老师,冯法祀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在校期间经常引导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兴亡。中国共产党双河特支建立,五十三梯的武昌艺专也建立了支部。革命的进步思潮也深深影响到了宁璘毕业之后的人生选择。重庆解放后,宁璘也光荣的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南军区十二军文工团美术队的一员。

二、艺术画笔为抗美援朝奉献青春

   宁璘先生1951年至1953年期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政治部工作,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并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政治部美术组组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军政治部美术组组长。历时三个春秋,他随军经历了千里夜行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第五次战役和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创作出了大量动人的水粉画、连环画和幻灯片,为抗美援朝奉献出了灿烂的青春,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两枚。
   1951年他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一道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宁璘随着美术队在战争中,挨过敌人的飞机扫射,大炮轰击,甚至经历过敌人坦克机枪的射击,曾经掩埋过战友的遗体,擦干血迹和眼泪继续前进等沉痛感受。当时他其中的一项任务是打扫战场,输送伤兵和整理牺牲烈士的遗物。他们将伤兵送到运送炮弹回程的卡车上,战士衣服上缝着一块布,上面写着身份信息,他会将在战场上牺牲烈士的信息整理好交给组织;烈士身上的所有遗物,都需要细致的交代。那时虽然条件艰苦,常常吃不饱饭,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志愿军们都本着必胜的信念,积极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1952年春夏之交,宁璘随美术队活跃在第一线阵地上,当时相机匮乏,队员们就用用铅笔、速写本当成枪弹,鼓舞战友,打击敌人,记录战争。一次次的深入战斗前沿,战友们同吃同住,体验战斗生活,共享胜利喜悦。宁璘和曹增明、何孔德、李南浦、章亚冰等同志一道去下面的部队去采访,任务是画连环画及战争勇士及功臣肖像,加上简单说明,再印发各个部队。美术队先后画了《梅永洪智破三坦克》等连环画,又画了《华川阻击战四勇士》的功臣肖像。后来部队从沈阳买来四用幻灯机,就开始了绘制创作英雄事迹幻灯片。宁璘和战友们就用一辆手推车载着幻灯机和发电机,爬山涉水去三十四师巡回放映,傍晚开始在树林里放映,一次看个把连,一晚三四场。那时,山上都有防空哨,敌机一来就打枪,美术队就马上熄灯停映;敌机一走,又开灯续放。战地美术组绘制的片子有《侦察员巧计捉俘虏》、《七勇士夜袭轿岩山》、《爆破英雄邓祥林》、《穿山英雄》等。 1953年8月13日,朝鲜停战不久,宁璘和战友李南浦接受军政治部任务,参加在朝鲜东北部咸镜南道咸兴市举办的"庆祝朝鲜8.15解放5周年"纪念活动,立即把美术队12位同志入朝三年来在战地创作的60多幅水粉画、30多幅素描和速写、20多幅木刻、10多册连环画捆成一大包带到咸兴市驻地的二楼展厅,开始布置《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美术队美术作品展》,这些作品都是美术队同志们三年多的战争生活中亲身感受的人和事,以及从部队中采访典型战例与功臣获得一手真实材料所创作的画卷。在展览开幕后参观的朝鲜观众争先恐后、川流不息,像节日赶集市,咸兴市的阿巴基、阿妈尼等百姓们喜欢何孔德的水粉画《雪山抢救》,曹增明的水粉画《侦察员巧计捉俘虏》,宁璘的水粉画《七勇士夜袭轿岩山》以及表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亲密关系的各类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朝人民血溶于水的深厚友情,真实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敌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宁璘和战友作为贵宾参加了咸镜南道党政军盛大的阅兵式,中朝人民胜利后的喜悦激动心弦的热烈场面,至今都使得宁老终生难忘。
   1955年宁璘转业到地方,先到上饶市一中初中部任教,据美术理论家钱海源回忆,他在上饶一中得益于恩师宁璘对他进行美术启蒙教育。宁璘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画素描和水彩静物,课余时间还带学生们到校外去画水彩画。1955年2月,宁璘被调到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从事油画创作,与江西画家彭友善、吴齐、余新民、苏正、王平、李朝敦等人成立油画创作组,并任油画组组长,赴全国各地参观革命遗址和现场写生,创作出油画作品《农民暴动》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序幕厅长期陈列。

三、中国陶瓷艺术基础教育的奠基者

   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美术教育队伍干劲十足,各大美术院校广收人才,并开始完善教学体制。国家、省市地方政府都十分关心陶瓷艺术教育的兴办,1958年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正式成立。宁璘先生也就在这一年调入陶瓷学院美术系从事基础课教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宁璘先生主要从事素描、水粉课程的教学,深得师生爱戴。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为发展中国陶瓷艺术基础教育呕心沥血,在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开始招收陶瓷美术设计、陶瓷美术雕塑两个专业,均开设了素描、水粉等课程,基础教研室有丁千、宁璘、李良友、赵履安等一批从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尤其是宁璘先生在教学思想、方法和制度方面大体继承了武昌艺专与军旅创作中的各自特色。在艺术思想上,宁璘先生完全接受解放区的传统,重视美术普及工作与群众的观点。他注重素描、水粉色彩的课程练习,画面因工具、颜料、工序、风格的不同而分。在题材上则有各种不同的风格的人物、静物、风景、肖像等。宁璘先生在基础教学授课时率先实行水粉画教学,倡导外出风景和室内静物色彩写生的练习,强调打牢基本功的特色等等,促进了艺术基础教学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宁璘先生在长达60年的艺术教学实践中,把对民族传统艺术精神与艺术基础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对素描与色彩的相互影响、风格的形成与流变、地域与时代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审慎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外出风景和室内静物色彩写生融合的教学主张,首创水粉画色彩写生教学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水粉画教学体系,准确地把握了当时色彩教学和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宁璘先生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尤其在水粉课程中,摸索出静物、风景写生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授课中注重梳理水粉画技法与色彩知识,在写生中如何观察静物搭配与校内外不同风景的表现方法。并总结出;画小色稿;构图中重视形式美;运用色彩表现对象质感、空间、立体感;控制表现各种色彩在特定环境中的变化等四大要点。这种授课方式,给予陶院学子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在对待学生辅导中,他非常具有耐心,提倡个别辅导、集体观摩和小组观摩等教学互动。并撰写色彩基础知识讲稿,补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绘画性。
   宁璘先生在教书育人中默默耕耘,谦虚淡泊,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培养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积极负责的教学精神,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历届校友有秦锡麟、吕品田、杨剑平、方李莉等都曾回忆起宁璘老师当年课程中的谆谆教诲与亲自动笔示范,宁璘等老师都对学生们十分关照,同学们常常去宁老师家中请教,他都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宁璘老师的关心与鼓励,至今校友们一直都记在心头,永不磨灭。1976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复校之后,宁璘先生还曾经带领美术系的学生们赴婺源清华水粉写生,虽然年过半百,却和同学们一道爬山涉水,烈日中来,风雨中去。晚上不顾白天的劳累,不倦地给学生们指导讲课。一直到2003年,在设计艺术学院学生的要求和领导的重视下,八十高龄的他还给学生上色彩课,老骥伏枥,奋千里之行。
   宁璘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长期耕耘在教学的田园之中,凭借着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和诲人不倦、关爱学生之心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子,许多都成为了知名的教授和艺术家,以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栋梁之才。

四、现实主义创作的践行者

   在漫长的70多年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宁璘先生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断地到郊外、工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地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具有真实生动、清新自然等艺术特征。
   他早年代表作有水粉画创作《爆破英雄伍先华》、《七勇士夜袭轿岩山》,曾在朝鲜南道咸静市展出,大受赞扬;《红军宣传员》参加江西第三届美展,并由省美协收藏。多幅水粉风景画发表于江西日报、江西画报、湖北美院院刊等报刊上。在南京军区文化部主办的老干部画展中,水粉画《怀玉山下》、《白杨树》等四幅作品备受称赞,全部由军区文化部收藏。曾经由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与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两部《宁璘水粉画集》,中央美术学院金维诺先生评价:“宁璘水粉画创作以真实情感融入笔墨形成自己语言,同时保持纯净的理念,立足于生活的土壤,真正以研究的精神来创作,使作品保持着充沛的内在精神,而创作体现着他宽广与乐观的心态。"
   2012年10月19日,宁璘先生个展曾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举办,共展出260幅水粉画作品。 作品尺幅都不大,但多为户外写生之风景,色调明亮,清新自然,都凝聚了宁老热爱生活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智慧。 纵观宁璘先生革命道路与艺术创作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学术修养、人格品行、美学思想直接有关。他一生从事革命工作与艺术教育,致力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上。“精纯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粹之习惯。”今天对于宁璘先生的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研究才刚刚开始,宁璘先生在革命道路、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个方面都有体系构筑的不朽功绩,是由立德、立身、立言、立功的全面综合所体现的。所以宁璘先生是中国本土意义上的革命道路、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融合的通悟者。他的艺术思想充满着素朴而光辉的色彩。他的艺术人生竭力倡导对真、善、美的认知和实践,把艺术引向了广阔的自然和人生真谛。 在此祝贺艺术教育家宁璘先生百岁华诞!艺术长青!

 

吕品昌
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20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