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廿世纪现代陶艺
江苏画刊
[美术月刊]1990·8总117期
--记日本《第二届国际陶瓷"美浓"89展》
吕品昌


 ?font color="#666666">〖?986年首届盛会之后,第二届国家陶瓷"美浓"89展于十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五日在日本多治市举行。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件作品参加了展出。

  "美浓"国际陶艺展第三年举办一次。本届展会设陶瓷设计和陶艺两大部分,主题分别是"光"和"风",并设特别奖、金、银、铜、特别评审员奖和奖学金奖6项。由各国陶艺权威人士担任的评审团从展品中选出了32件获奖作品。它们从不同形式、角度和意义上展示了现代人对陶瓷传统精神和品质技艺的继承,显示了现代人对于新时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卓越认识和操运,标志着现代人对于自身感觉的敏锐把握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揭示:

  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陶艺,已经普遍转变成一个向高层次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仅局限性限于单纯的对物质效用的造型表现,也跳出了纯粹的陶瓷材料自身的局限和狭隘的欣赏空间的范围,而更多地区与区域文化背景、环境功能、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参加本届展会的现代陶艺家大都秉承了古老而深刻的人类陶瓷精神,并灌注以新的文化内涵和特质效用。他们在陶艺上贯注自由的主体精神,以致将那些能体会现代人思想意识、感觉趣味和价值观念和陶瓷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

  "光"与"风"作为本届陶瓷展的特定主题,应该说是一种人为的划分陶艺与设计的界限。它似乎想告诉人们:哪些作品属于纯艺术而哪些作品又属于设计(实用)的作品。陶艺特别奖授予一幅给我们有着强烈存在感的作品。这是一件一辆笨重而外表陈旧的古战车被遗弃在风中称作无题的作品。它刻意强化了那种粗厉苍古、坚固存重的泥性,并贴切地将它们溶入具有佛罗母式建筑风格的的构筑形式之中,从而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现代人对隐匿在古代战车中的神秘文化信码的某种无法言状的感觉。而另一幅体量巨大、气魄宏伟、富有震撼力的陶瓷设计头奖获得作品《火之光》则充分利用了粗质陶泥和铁质釉色的特性,将它们朴素、浑厚的自然品质转化为表征史诗般象征意义的审美品质。它似乎是要让观者在古老的窑炉面前体悟和领略火的奥义。

  对主题和设计二者的因素,展览会评审团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强调二者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当前陶艺充满活力的局面都是观念解放和拓展的结果。一个共同的观念即:陶瓷艺术的意义远不止于古代工匠已经开创的实用品质和精神品质,陶艺家应该高扬他们的自由精神去进一步开掘陶艺的品质,建立起体合现代审美要求和趋势的新规范、新形态。这种观念正在指引现代陶艺家去赋予陶艺以一种未曾有过的意义,去重新认识和发现陶瓷的价值。这一点恐怕是本届展览会对中国陶艺家以至对世界陶艺家最有价值的奉献。

  上届展览会上,中国的作品被认为"落后半个世纪"而无一件入选。此次展会虽有四件人入选设计部门,但陶艺作品仍起色。中国陶瓷一向驰名于世纪,在国际性的艺术品拍卖中,其价位不但超出其它中国艺术品,也往往与西方大师艺术和品不相上下。事实上陶瓷价值的高低并不真正等同于其艺术品味的高下。只藉以证明中国过去光辉灿烂的陶瓷文物。而现代中国陶艺呢?作为一个现代陶艺从事者,不禁为之感叹。近二年,国内不少人,声言要找寻失落的"童年往事",就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泥巴,"玩"不多久,居然以陶艺家自称,甚至开班授徒,进而办起展览来,陶艺家竟然可能速成,真是滥竽充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仍不乏有抱负、有使命感的陶艺家。他们零零星星的长年奔波于边远的瓷区、窑厂。从事着现代陶艺的创新研究,给中国的创新陶艺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从中国陶艺创作整体来看仍未真正起步。由于资金缺乏,与外界交流甚少。陶艺界对现代陶艺"原创意"与现代艺术的思潮观念,至今仍模糊不清,大概这就是目前国内陶艺的现状。一个事实是本届国际展,我国的陶艺作品仍未突破零的记录。

  我们这个时代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是新素材、新技术不断运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陶瓷的精神与存在将向何方漂移呢?

  对陶瓷的未来,我们应许下诺言,这是一个充满光辉的未来,一个伟大的未来,因此我们相信:在高技术发展水平和无限人间情爱中陶瓷的未来在人类创造力的推动下将充满美好的光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