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昌的"从陶回眸"

  记忆中和吕品昌相识是1986年的夏季,我俩都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他是周国侦和尹一鹏的研究生,我本科生。陶瓷学院的周未夜晚,除了参加学生自办的舞会和新厂那个破旧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几个同学相约在宿舍或校门口小店里喝酒。吕品昌有一个小学同学(方利民)是我的同窗,又是同住一宿舍,故酒桌上常会出现他。喝酒在那所学府是学生学术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侃得最多的话题总是围绕陶瓷灵魂的土地,以它特有文化息息的充满传统智慧的瓷品烧造氛围,激发和熏陶一批年青的学子为中国当代陶瓷献身的信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保持传统仿古瓷和"美术瓷"的纯度,仅有陶瓷学院和两个陶 瓷研究所的少数几个受过艺术科班教育的人,探索区别和改变国营或集体工厂产品的实用物质性。年青时的吕品昌跟着他的老题投入当代陶瓷艺术的创造热情中,使得一批他身边的朋友从内心中感受到现代社会生活中陶艺艺术的召唤。

  吕品昌一方面尝雕塑语言和技法的极限状态,另一方面探寻陶瓷艺术推向现代室内外环境的可能性。他用陶土制成的作品在扩展作品的体量上做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地"缺陷"肌理的审美进行个人的把握。他日益清晰地意识到:与一般雕塑创作过程相比,陶艺的制作过程是独特的;雕塑的创作莫不包含构思与制作两个基本程序,作为创作主体始终直接参与全过程,是充满必然性完满呈现创作过程相比,作为创作主体始终直接参与全过程,是充满必然性完满呈现创作意图的过程;而陶艺在基本完成雕塑创作过程的全部之后,面临火的挑战,有偶然因素实践作者的创作意图,火?quot;偶然"创造可能使作品显现出陌生颖异的面貌。他对于制陶技巧通常严谨态度,自由的手法与技巧密切配合,把古人和别人已经运用过的技巧糅和起来,并巧妙地运用于创作中,在实践中发展了一套契合于他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方式。他的整个创作方式实际上处在一路随机待发的状态,常常使用大量的粘土,将它们分割成几十大块,运用信手操得的工具,如木棒、砖块等一切可以所取的东西,随意地拍打每一块泥,时而拳打脚踢,时而刀劈铲挖,然后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和审视,以自己全部感觉去感受形式意味的悠然或顿然显现。他认为:大量的泥块可能回到它原来的形状,但存留这种土的本质就很可能令人振奋,激励他充满信心地沿着某种形式意味?quot;逻辑方向"去完成,去推进,最后剩下的工作就是为泥块的表面视觉进行处理。

  这种即兴发挥的创作方法就像作品在窑内烧造那样,一种自然发挥的感觉。他常常在做陶过程中告诫自己,尽量尊重和发挥自己的感觉,而不要刻意地用特别的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有感当时中国大陆陶瓷艺术领域墨守陈规的局面,创作出的《阿福》最大程度地夸张,表现幽默与喜庆特点。进入九十年代,他不断完善自我,纯化他的陶艺语言。他的作品魅力来自陶瓷材质的特殊美感和泥性、釉色、烧成之美,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与粘土亲切交流所留下?quot;手语"痕迹;来自泥、釉、窑火与人文精神情感浑然天成般的交融统一。

  他以一种冷静、务实的态度,潜心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以及世界当代陶艺发展趋势后,创作出的《中国写意》系列、《阿福》系列等追求形式意趣的民族化,不是在题材内容上的因袭俗套,也不是在形式上做一般的装饰文章和工艺的规定性,?quot;写意笔墨"转换成他的陶艺语言。他纯化艺术语言并不是那种一味地削弱淡化精神内涵的所谓"纯形式"的追求,而是努力地将人生过程中生发的朴素精神感受诉诸纯形式表达。他力使自己的作品在不割断形式与意蕴、创新与传统、艺术与文化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对待。

  一、 吕品昌的思考

  1、 他认为:陶艺的价值核心是精神性和审美性。他的作品,放弃了物质的实用性追求,而单纯强调精神和审美价值。却与传统的陶瓷艺术之间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线,体现了当代"工业文明"生存条件下,从陶瓷的物质性,实用性的侧重转向对精神性、审美性的侧重。作品的形式感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问题,当代陶艺有可能在传统材料、工艺技能支撑的前提下,任由形式感自由驰骋,而不必拘泥于体现实用要求的物质。

  2、 他认为:陶艺、雕塑、绘画都一样,在这种意义上,不能也不必要涉及任何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艺术自身价值范围。艺术本位价值的实现,就是艺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贡献。实现本位价值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它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陶艺的现代形态有两个具有挑战的新方向,一是作为环境艺术而进入广阔的现实空间,让陶艺作品与更多的人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紧紧相联,把人们对庸碌沉重和生活状态中引向空灵疏透的"艺术广场";再是,以架上艺术形式出现,强调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探索促进社会审美趣味变化的可能性。


  吕品昌的《混沌的失却》等作品,全面环绕并关怀人的生存的审美空间环境,介入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他的陶艺属于他自己的介入环境的途径方式,作为泥与火的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和品质,充分显露和利用肌理的美,充分发挥材质的特性,强调陶瓷肌理的审美属性。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艺工作室主持人的他,对陶艺的个人学术观点,将会影响一批陶瓷从业者的作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