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艺发展研讨会"纪要

  1999年2月4日,由本刊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共同发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召开了"当代陶艺发燕尾服研讨会"。来自发起单位的同志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乐陶苑、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等同志共15余人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本刊副主编孙建君同志主持,下面是发言纪要,以发言顺序为序。

  杭间:(本刊主编)

  今天的研讨会由我们学院的陶瓷艺术设计系和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以及《装饰》杂志共同举办。由于条件所限和时间的关系,这次座谈会仅邀请了在京的陶艺家和关心当代陶艺事业的有关人士参加。

  在欧美国家,陶艺不仅是专业陶艺家的工作,而且也是普通人陶冶情趣的一种手工艺,作为文化素养得到发展。目前,中国出现了陶艺热,这不仅体出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有 的甚至趣味纸级的陶瓷制品的大量充斥,也给大众心目中古老而年轻的当代陶艺造成误解,在这种情势下,真正严肃认真的陶艺家应该出来说话,并以自己的创作,为中国当代陶艺的健康发展尽自己的力量。因此,这次座谈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很有必要的。

  刘士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我以前是搞纪念碑式雕塑的,在外边工作了十几年,回到美院后才开始搞陶雕。

  我现在已经对陶瓷产生了兴趣,我一直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摸索,可以说我一直还徘徊在陶艺的边缘。

  有时候看学生在拉坯,我觉得很有意思,拉坯总是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变形,还有在烧的时候,同样的泥在不同的温度烧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这真是火的艺术。

  杨永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搞陶艺应该从各个部门切入的。有的搞雕塑、有的搞器皿、有的甚至不是搞艺术的,原来搞数学,也同样可以切入。 现在虽然我自己很少做陶了,但非常关注这几年陶艺的发展。爱好、关注陶艺的人从过去关注古陶瓷已经进入了现代陶艺,而从事创作的人从过去重视日用瓷逐渐过渡到世了术陶瓷。搞雕塑的、搞绘画的也开始关注陶瓷,如侯一民先生,对真正将颜色釉运用到平面表现形象做了深入的探索,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现在,国家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陶艺,由于使用可塑性材料,容易加工,经烧制后可固定成型,加上釉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选科目。

  陶艺,实际上就是陶和瓷这些原材料加入人的意念,充分利用火和土,表达形式美、哲理、意念、寓意,甚至情节、故事都可以,没有排他性。陶艺关键是在生活中给人带来美,从中看到材料本身美的发掘,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火给材料带来的美感。 现代陶艺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创造,不是完全的产品设计。艺术陶瓷已由过去的制成模具批量化生产向手工化转变,但这一点并未能得到行业足够的认识。因此,再举行陶瓷评比化,我建议评委组成应由美学家、理论家、实践家和陶瓷史家等多方面人士参加。

  建议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以及广州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再加上一些大的民间陶瓷组织,组成一个大的陶瓷艺术学会,推广现代陶艺的理论,包括技法,促使大学平心静气地、却踏实地地、认真地向外面学习,同时也向传统学习,认认真真地学习基本功。因此,权威组织的建立和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是当务之急。 我们两个院校(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处在北京,应该起个带头作用,但不能固步自封,应与南方其它院校展开积极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同时应该请进来,走出去,对国外国的情况加强报导,结合我们的情况把教学推动起来。该做的许多事情已经提到日程上,大家应该多想想:一是怎样自己做好陶艺;另一个是怎样在中国陶艺发展中起奠基作用。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陶艺工作室主持人)

  这几年陶艺在中国已形成一定的氛围。但是,同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对现代陶艺的谈论和展览还很少,语言的转换也比较迟缓。现在,艺术发展很快,而陶艺中成功的作品、事件却非常省,无形中影响了艺术界、评论界对陶艺的关注。这是陶艺应该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想谈谈陶艺的创作和理论。我认为陶艺应该注重品质,向高品质发展。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包括对这几年特点、规律的认识,尤其应该倡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脉的挖掘。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精致炼,去掉那些精野的、浮躁的、哗众取宠的、急功近利的想法。 其次,我想谈谈陶艺的创作主体,也就是陶艺家的问题。陶艺家应该更敬业,沉下心来,心平气和地探讨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熟悉材料,熟悉工艺,拓展材料的表现,拓展工艺的技巧,去掉浮躁,扎实地做,这是创作心态的问题。

  再者,我想从社会的角度来谈。陶艺从原来不被人了解到现在被人接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总的来说,我们的交流不够,活动不多,特别是携手做一件事的合作程度还不够。应该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把陶艺作为整体的事业推进,加强学术交流,加强信息网,这是作为艺术家的责作。

  陈进海:(中国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中国是陶瓷大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由于近代中国的原因,应该说我们是衰落了。有辉煌大概就得有衰落,但还会有新的辉煌。从现在的几个窑区来看:著名的陶器产区宜兴和著名瓷器产区景德镇的产品已经有了价位,也流向了世界,有个很好的基础;而艺术院校陶瓷专业的教员们也在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广州美院的高永铿教授,在默默无闻、扎扎实实、任何社会活动不参与的情况下,用十年的时间办了个展览,影响很好,我认为我们应该抓住陶瓷文化现象。那么如何认识陶瓷文化呢?作为陶艺家首先要认识材料,认识工艺,还得自己把握一种工艺,当然同时还要理清自己的创作主题,但一定要会烧。对于陶艺家,火就跟画家的笔一样,运用得好,从必然到自由,就能产生火的艺术。我们应该运用对材质的研究和火的烧成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作为学者型的陶艺家还必须增强对社会的关注。   

  陶艺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现象,我们怎样在这个世界文化现象中展示自己呢?应该通过对材料的认识,工艺的认识,包括对社会的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展现一种形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形态。现代陶艺已再不是一种纯粹的形态。我们要从传统最基本的东西出发来加深理解,并运用形象表现出来。

  夏德武:(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副教授)

  在陶瓷艺术专业范围内普遍被认可的理论家,我认为没有,虽然我这样说会得罪一大批理论家。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学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很清楚,因为现代陶艺不发达,在这一方面,我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

  现代陶艺家所从事的工作,从观念上、形态上来讲是超前的,前卫的,是不被普遍认可的,即使在我们专业范围内也是众口难调的,但是怎样去保护、引导,并产生为社会效益,是我们要做的工作。现代陶艺家尽管充满了可能,但应对艺术创作定一个线,一个道德的底线。作为一个现代陶艺家应该去关注整个社会工业生产的步伐,缺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个陶艺家是不完美,一个中国的陶艺家应该如何去发现、去发展中国传统的、创作出代表中国陶艺家的东西?quot;这条路需要几代人去努力。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学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老师牺牲了自己的创作为后人铺路,为其健康的发展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郑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我在日本呆了两年,到处看了看,通过比较,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在我们国家陶艺发展缺什么?第一,我们缺几项活动,比如展览、理论研究,这方面比日本差得远,而且展览还是一个形式的问题,我们虽也搞过评比展览,但有些人不愿参加,因为评比总是一种竞争,而作为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家的一种自发性创作,如果将此加以竞争,就使许多艺术家感到不舒服。另一个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理论研究要从我们自己做起,因为我们懂这些,踏踏实实自己去研究,会有些实际的东西,虽然也许理论水平较低,但这是一个起点,抛砖引玉。另外谈一下教育,我认为每一个学校开展这一活动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不要都搞一个模式,像广州美院走传统之路,中央工艺美院走日用、传统技法,前卫陶艺的开展均应有自己的特色。这样面向整个社会,学生的选择也比较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不同特色的学校。

  许以祺:(乐陶苑主人)

  中国是一个陶瓷古国,现代应该再恢复当年辉煌的地位,我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希望中国陶艺能有所发展。

  我发现现代中国陶艺有几个缺点:第一个就是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大的信息量、与外国专家的联系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是除院校、产区作陶艺很兴旺以外,一个国家陶艺要整体发展的话一定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因此我现在非常注重各个地方的个人工作室,这次去南方,我特意去了七、八个工作室,有的人连饭都吃不饱,他还要安装一个窑,这是很感动人的,我不希望那些陶艺专家将他们看低了,千万不要这样,要整个兴旺起来,水涨船高,一定要把水涨起来,这些是我们要做的努力。

  怎样使陶艺发挥它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也是我关心的一个方面,我有一个构想,要在北京搞一个大的陶艺市场,南方不管什么作家都可以在此设一个专柜,但这样做其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是很大的,达到这些要通过一些努力。任何事要考虑它的良性互动,如果发掘每个的优点的话,那么事情做起来就很顺利了。还有我觉得中国陶艺家要积极参与,不要太孤芳自赏了,许多展览、讨论会要尽量参与、不要自扫门前雪。我还觉得中国陶艺家不够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比起来差得多,中国陶艺家真的需要努力了。最后我要讲一点,就是关于理论的,没有去做哪里来的理论?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实践有所促进。做陶,就要拿心、拿手去做,不是以观念去做。

  邱耿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讲师)

  我觉得这个研讨会叫"陶艺研讨会"还是叫"现代陶艺研究?quot;这其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我们经常是将陶艺与现陶艺混在一起的,而实际上,"陶艺"里面涵盖的范围更加广些,许多种风格都在其中。"现代陶艺"更注重表明一种风格,是陶艺里面其中的一种风格或一种形式。不论是从形式上、观念上,"现代陶艺"与"陶艺"均有一些差别。

  许多人都提到做陶的要避免浮躁,但也不可以为借口,因此说把目标定得远些,做事情要抓得紧些。还有一点就是有关大家说的陶艺的群众基础问题。对于陶艺,我们圈子里说得很热闹,其实在外面大家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代陶艺仅在某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因此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所有不利于陶艺的发展。我这几年主要在民窑泡,由此我感到中国现代的陶艺家多数是"一条腿"走路,即只懂美术,而缺乏对工艺非常透彻的影响,因为民间制陶艺人从原始的柴窑到先进的煤气窑的存在,无论处于论种情况下,均可做出作品来。这里面首先有个技艺问题。

  李燕蓉:(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讲师)

  我最初认识陶得益于刘士铭先生,因为他的东西特别生活化,特别随意,而我在美院雕塑系上课时所做的一些东西,通过翻制、加工等,很多东西就不能用别的材料直接的表达出来。因此就开始有了一个制陶的欲望。但至1996年才开始真正有所实践。因为做雕塑是开始先将泥堆成一个大形再接着去做的,五年的学习一直是如此训练的,而做陶艺却是从下往下来制作,对我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慢慢地对泥性有了一种感觉,此时再去做就很随意了。这次来参加研讨会很高兴,因为他以前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做,而这样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如果我们真的想让陶艺走出来,就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对外多交流。
  (赵敏、刘立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